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1-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德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词:德语
1. 欧盟和德国的经济潜力
现今欧盟的人口达3.72亿,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面积为3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3,但其经济实力远远超过我国,占世界的23%。欧盟的货币储备占世界的32%,汽车生产占世界的27%,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9%(不包括欧盟内部的贸易)。此外,欧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资金占世界提供总额的53%,
德国是欧盟中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欧盟总人口的20%,它向欧盟提供的财政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28.5%。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统计,1997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欧盟15国的1/4,占欧元区11国的1/3,领先于法国约50个百分点。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二位的进出口贸易大国,德国马克不仅享有坚挺可靠的信誉,作为各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美元,超过日元和英镑与法郎的总和,并且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其份额也大幅超过日元,稳居世界第二。德国凭借上述实力,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例如在欧盟机构改革、欧元的建立和启动、欧盟的东扩、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德国和欧元
德国历届政府把欧洲政策,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视为对外政策的核心,这是由德国的地缘政治、历史教训和现实处境决定的。战后,阿登纳推进欧洲一体化为的是改变德国昔日好战称霸的形象,取得邻国的谅解,最终为取得国家主权和国际平等待遇铺平道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推进欧洲一体化为的是消除邻国对日益强大的德国的恐惧,树立和确保德国在欧盟中的核心和领导地位。
为了维护在经济和货币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德国政府不遗余力,尽心竭力地建立和启动欧元,甚至不得不忍痛割爱马克。半个世纪来,德国人在心理上逐渐产生了一种马克情结,马克已成为德国战后经济复苏和“经济奇迹”的代名词,德意志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德国人引以自豪的象征。在为欧元启动不得不割爱马克时,时任联邦总理的科尔无限惆怅地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暗淡的时刻”。但放弃马克的前提是,欧元必须继承马克的“优良传统”,为振兴德国和欧洲的经济作出贡献。为此,德国要求欧盟其余国家的中央银行按照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模式改建,并接受德国的经济、金融和货币体制以及德国提出的保证货币联盟的正常运转的制裁程序。此外,德国还要求按德意志联邦银行模式建立欧洲中央银行,提议以法兰克福作为欧洲中央银行行址。这一切已如愿以偿。欧洲中央银行是世界上第一个超国家的货币银行,它的特点是不受政界和财界的干预,即脱离国家政府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制定稳定货币价值的一切措施。

3. 德法轴心-欧洲一体化的支柱
如果得不到法国的支持和合作,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和领导地位就会动摇。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是决定欧洲一体化成败的关键。所以德国历届政府均把改善和法国的关系作为欧洲政策的重点。历史上,德国曾是法国的宿敌。从1870年普法战争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短短的75年间,两国为争霸欧洲大陆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战争和无数次小范围冲突,法国人民曾3次蒙受亡国的耻辱,特别是最后一次战争使千百万法国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因此,战后法国政府对德政策比其他任何战胜国都强硬,必欲置德国于死地而后快。面对法国强烈的复仇和敌对情绪,阿登纳政府竭力谋求德法和解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加入并促进欧洲一体化,联邦德国首先响应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Robert Schuman)提出的“欧洲煤钢联营”(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EGKS)计划,1958年与法国等国共同创建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ä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EWG),使德国逐步融人欧洲国家集体中,从而消除邻国首先是宿敌法国的猜疑和担忧。修好政策的标志是萨尔问题的圆满解决。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和联邦总理阿登纳签订了“法德友好条约”,此条约使两国友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后,两国政府首脑每半年会晤一次,协调双方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政策。1983年,法德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两国政府首脑相互出席庆祝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友好合作气氛。在经济领域内,法国在德国出口贸易中占首位,在进口贸易中占第二位。
在发展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上,法德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德国曾多次提出,德法应成为深化和扩展中的欧盟的“坚强核心中的核心”。在欧盟15国中。英国是个岛国,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原因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对一体化和欧元的启动不十分热心,在不少经济问题上,还与成员国争吵不休。意大利经济力量薄弱,其影响较小。其他成员国的面积、人口和经济实力远不如法德两国。有关欧盟的重大问题,一般均是德法两国先协商好,再在欧盟有关机构中作出决定。例如,由于德法两国的共同努力,终于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985年加入共同体。1985年12月,在两国共同推动下,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训统一文件”,决定于1993年建立统一大市场。1990年4月,两团首脑在都柏林欧盟首脑会议上,倡建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在这一基础上,相继诞生了“马约”(Vertrag von Maastricht)、“阿约”(Vertrag von Amsterdam)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但德法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处理与北约的关系上,特别是在对美政策上,以及在欧盟领导权问题上,两国也有争夺;在欧盟农产品价格问题上,两国常持相左意见;在欧盟扩展问题上,两国分歧尤为严重。德国竭力主张东扩,其原因是:地缘政治上,与中东欧国家发展关系,德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上,德国是东欧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92至1997年,德国向东欧国家出口总额增加了一倍多,德国占欧盟与东欧国家贸易额的1/2,占全球与东欧国家贸易额的1/4,因此,德国一直把东欧地区视为扩大投资、推销商品、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理想场所。从安全政策上看,德国是欧盟边缘国家,欧盟东扩和欧盟边界向东推移,对德国的安全无疑是个福音。而法国则主张南扩,在地缘政治利益驱使下,法国谋求欧盟向地中海地区和北非的“马格里布”国家扩展。法国担心一个东扩了的欧盟将使德国的政治中心向东偏移,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个“德国集团”。在欧盟深化问题上,德国主张建立一个德国联邦制模式的统一欧洲。而英国则坚持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联合的欧洲,拒绝建立一个“欧洲合众国”。法国则介于两国之间,倾向于建立一个联邦式的欧洲,即由主权及民族国家联合组成的统一欧洲。虽然德法两国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分歧和矛盾,但在关键时刻,又会求同存异,妥协共事。德法轴心将继续起着欧洲一体化“支柱”和“火车头”的作用。
前联邦总理施密特对欧盟深化给德国可能带来的后果深表关切,他指出;“这样一来,总有一天会出现德国的解体现象。倘若德国在其他欧洲国家面前显得过于强大,它们将公开或不公开地达成反德联合,深入发展欧共体的每一个过于仓促的步子,加强欧共体议会的每—个过激措施,都有可能危及总体计划。而如果要求欧共体改造成为“由不同地区组成的欧洲”,或者如果德国16个联邦州州总理要求日后直接在布鲁塞尔设立共事机构,分别代表德国,那么危险将进一步加大(此事发生在1992年5月德国州总理会议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