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德国简史(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1-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德国简史(四)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关键词:德语
(1914-1945年)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
由于从法国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和洛林的铁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在20世纪初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工业强国德国在欧洲列强中最富有侵略性。为了争夺市场、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即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Entente-Mächte)和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Mittelmächte)。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Thronfolger)弗朗茨•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Sarajevo)遇刺身亡。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俄宣战,战争正式开始。战争初期,德国采用了施利芬(Schlieffen)将军制订的闪电战计划,在西线取得了胜利,但很快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1917年,美国参战对加速战争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同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Oktoberrevolution),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退出战争,东线停战。1918年11月,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战后,战胜国在凡尔赛举行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并于1919年6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Friedenvertrag von Versailles)。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1/8(6.7万平方公里)和原有居民的1/10,并且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还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限制军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特别对德国的苛刻条文给战后危机埋下了祸根。

2.十一月革命和魏玛共和国
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成左、中、右三派。以罗沙•卢森堡(Losa Luxemburg)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为首的左派坚决反对战争,并组成“斯巴达克团”(Spartakusbund)。1918年12月底,“斯巴达克团”改组成立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KPD)。战争快结束时,基尔港水兵于1918年11月初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柏林、汉堡、不来梅、慕尼黑等地起义者组成工人、士兵苏维埃,夺取了政权。1918年11月革命(Novemberrevolution)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紧接着在德国前途问题上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左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苏维埃共和国,而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n)为首的右派,即多数派,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绝大多数德国人赞同议会民主制,右派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在l 919年1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于同年8月通过了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1919—1933)正式诞生。
德国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它利用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国家内部争斗从中渔利,很快克服了战后(1919—1923)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自1924年起,德国的经济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德国逐渐恢复了它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为了与西方强国改善关系,德国于1925年10月在瑞士签署了“洛迦诺条约”(Vertrag von Locarno)。与此同时,它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Rapallovertrag)和“柏林条约”(Berlinvertrag),并于1926年加人国际联盟(Völkerbund)。1924至1929年,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上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魏玛共和国第一届总统艾伯特和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莱泽曼(Gustav Stresemann)。

3.德国的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5年4月,原陆军大元帅、保皇派首领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届总统。在他任职期间,德国加快了扩军备战的步伐,各种反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魏玛共和国开始每况愈下,几届政府都未得到议会多数支持。早在1920年,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等人就组织了带有民族沙文主义、复仇主义色彩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 NSDAP),即纳粹党。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运动的分裂,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统一战线的失败、凡尔赛和约的灾难性后果、封建专制残余势力、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以及魏玛共和国体制本身的弱点,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于1933年1月30日夺取了政权,建立起纳粹专制制度。
希特勒上台后,在国内实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不同政见者,掀起排犹浪潮,建造大批集中营。1933年2月,他利用“国会纵火案”(Reichstagsbrand)取缔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同年3月通过“授权法”(Ermächtigungsgesetz),废除魏玛共和国的议会民主制,集大权于一身,完成了划一体制,推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种思想的专制独裁制度。从此,德国由一个法制国家成为一个一党专政的领袖制国家。与此同时,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逐步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限制,并实行战争经济政策,把德国推向战争边缘。在对外政策上,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从而摆脱国际裁军监督,干涉西班牙内政,与日本、意大利结成“反共轴心”(Achsenmächte)。1938年3月,德国强行并吞奥地利。同年9月,在西方绥靖政策(Beschwichtigungspolitik)的怂恿下,与英、法、意签订侵占捷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Münchener Abkommen)。1939年8月,希特勒利用苏联和西方的矛盾、特别是斯大林对西方的恐惧症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和“秘密附属议定书”(Geheimes Zusatzprotokoll)。条约和议定书解除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德国采用闪电战术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欧洲,1941年6月开始对苏联的进攻。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国防军“天下无致”的神话,从此,德国及其盟国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纳粹政权的恐怖统治以及军事上的失利促进了国内反希特勒抵抗运动。1944年7月20日,国防军中一些高级将领密谋举事刺杀希特勒,刺杀未遂,数千名反抗志士被处决。希特勒不顾巨大伤亡仍顽抗作困兽斗,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身亡。经过“反希特勒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道到极大损失,总计死伤约5000万人。欧洲各国遭到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众。战后按照“反希特勒同盟”于1943年年底签订的“德黑兰宣言”、1945年2月的“雅尔塔议定书”(Erklärung von Jalta)和1945年8月的“波茨坦协定”(Potsdamer Abkommen),德国丧失了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所有领土,总计约11.4万平方公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1200多万德国人被迫背井离乡,历尽千辛万苦,迁移到奥得-尼斯河以西的德国本土。根据以上协定,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四个占领区的司令官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Alliierter Kontrollrat),掌握德国最高权力。这种分区占领导致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10月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